《狼圖騰》的作者姜戎以狼為師,推崇狼魂狼道。
書中處處可見狼群在圍捕獵物時的耐心、冷靜、戰術、謀略以及整體紀律,在作者的心目中,狼群儼然就是一支訓練精良的部隊。
舉書中之例,黃羊是草原上最快的動物,狼群為了獵食黃羊群,可以埋伏在牠們進食的草場中三天三夜,直到黃羊吃撐吃脹,奔跑的速度大打折扣後,再動手襲擊黃羊群。
狼群並不輕易出擊,牠們在追逐獵物時會找尋最佳的部位,一旦出擊後絕不遺餘力,因此狼群通常在第一次撲咬就可以造成獵物極大的殺傷。
在獵食黃羊的過程中,狼群並非拼命撲殺,而是先撲殺較有經驗的老黃羊,留下陣腳已亂的年輕黃羊,再以三方包抄的戰術將所有黃羊逼向斷崖。驚惶失措的黃陽在狼群的包圍下,為了活命自然湧向唯一的缺口,但卻是中了狼的計,所有的黃羊全數跌落斷崖而喪命。至於這些埋於斷崖冰雪下的黃羊,就成了狼群過冬的存糧。
而作者更認為成吉思汗之所以可建立橫跨歐亞的大帝國,甚至成為歐洲人眼中的"黃禍",就是因為遊牧民族以狼為圖騰,並學習狼的戰術特質所致。
而歷史上的中國之所以災生四端、兵燹不斷,甚至從泱泱大國淪為割地喪權之國,正是歸因於以龍為圖騰的農耕民族,少了遊牧民族的狼魂與侵略性。
遊牧民族的靈魂是狼的魂,農耕民族的靈魂卻是羊的魂;遊牧民族體內流的血是狼的血,農耕民族體內流的卻是羊的血!
看完《狼圖騰》的當下,深深被作者所提出的觀點所折服,頓生一股豪氣與感慨,認為血液裡真的就是缺了這樣的狼魂狼魄!但《藏獒》的閱讀經驗卻給了我截然不同的觀點。
同樣都是以草原生活為背景,《狼圖騰》的故事以狼為尊,頌揚狼魂狼道;《藏獒》的故事則是以獒為尊,讚頌獒魂獒道。
《藏獒》的作者楊志軍對於《狼圖騰》中以狼為師的觀點更是嗤之以鼻。書中有一段話是這樣的:『狼是自私的,狼所做的一切都是以自身利益為出發點,只是為了填飽自己的肚子;但藏獒是無私的,葬獒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達成主人的命令,犧牲性命也在所不惜。』
《藏獒》的故事共有三部,主軸在第一部其實就寫完了,第二部和第三部都只是從第一部後段擷取一個時間點來擴寫。但整體觀之不論情節、文筆,或是發人深省處與第一部相較下皆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藏獒》的故事裡,作者以儗人的方式讓每一隻出現的藏獒有了和人一樣的思考模式以及七情六慾。在這樣的書寫下,主角不但為獒非人,更時時以獒的"人性"去對照人的"人性",暗諷人性的光輝面不斷流失,到最後被世人所稱道的人性特質將只能由動物來發揚。
在《藏獒》的故事中,人不論遇到什麼樣的困難,狼禍也好、雪災也罷,無一不是只能靠藏獒來保護。但作者對藏獒的忠勇果敢寫得愈是深刻,就愈是突顯身為飼主的人類的懦弱無能。
雖然《狼圖騰》與《藏獒》論述的觀點不同甚至對立,但在故事的後段,《狼圖騰》裡的狼、《藏獒》裡的獒,都因為文革而消失殆盡。兩個不同的作者告訴了我們一個相同的道理:無論大自然給予我們的是如何崇高的精神,終究敵不過政治、敵不過人心的扭曲。
- May 02 Fri 2008 13:16
《狼圖騰》&《藏獒》讀後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