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不自由,毋寧死!』
這些高唱自由的字句聽來並不陌生,但由於我們並非生於必須為爭取自由而奮鬥的年代,這些澎湃的字句總是難以引起我們的共鳴。
但《海上教堂》這個故事卻深刻描寫了我們習以為常、甚至不以為然的自由,在十四世紀的歐洲封建社會中,是多麼的難能可貴,更是多麼的遙不可及。

這個故事給我的除了感動,更是激動。

為什麼主角亞諾,一個一生幾乎沒做過錯事的好人要受盡地主、貴族、甚至是教會的迫害呢?為什麼他必須背負莫須有的罪名?就只因為他是個窮人、是個逃亡的農奴。沒有能力去對抗那些所謂的權貴、更要費盡一切心力才能得到自由。
他錯了嗎?
他唯一的錯誤就是他不是富人,也不是貴族。

相反的,土地領主與貴族什麼都不用付出,卻能享有底下僕人及奴隸的絕對支配權,下人們的性命和權利在他們根本不存在。
他們又有什麼資格得以享有這樣的權炳?
就僅僅只是因為他們是領地主、是貴族。

這些情形我們在高中歷史課本中讀到的時候並沒有什麼深刻的感覺,但在變成《海上教堂》的故事後,內心竟也興起了憤慨及打抱不平的感觸。

洛克提出"天賦人權",美國獨立宣言則是開宗明義就指出"人生而平等"。
所謂的人權和平等對我們而言毫不稀奇,因為我們從來沒想過要去爭取、也從來都沒有必要去爭取。
但在《海上教堂》故事背景的十四世紀歐洲封建社會之中,人權在奴隸和低下階層的生命中根本就不存在,連最基本的生存權、三餐溫飽都是個問題,更遑論什麼平等呢?

看完《海上教堂》之後除了是閱讀的滿足、掩卷後的反思,更對活在現世的自己不用像活在古封建社會的亞諾一樣必須為了自由向命運抗爭多了一分慶幸。

在閱讀的過程中,心情是一直被故事所左右的,在跟著亞諾多桀的命運時悲時喜中,許多感動和感觸也同時襲來。

人性,怎會如此醜惡?卻又怎會如此瑰麗?
《海上教堂》是人性的黑暗面,也是人性的光明面。故事裡的人物在黑暗中尋求光明,卻也在光明中墬入黑暗。
也許這是一個追求自由的故事,但也是個困於束縛的故事。

無庸置疑的,《海上教堂》是一個難得的好故事。
一個好的故事不用太好的文筆、不用刻意的炒作,因為故事自己就會說故事、就會證明本身不凡的價值。

如果一個好的故事是因為文字本身的魔力會迫使你一頁接一頁不停的看下去,那麼,《海上教堂》就是一個會讓你不願意放下書本的完美故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dy1040 的頭像
    andy1040

    Nicholas Lou's Little Space

    andy104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