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從小努力讀書,學業結束後進入一家公司或企業任職,藉著這份工作養活自己以及家庭。

相信這是從小就被灌輸的觀念,也是我們一直深信不疑的模式。

 

但是,我們可曾捫心自問遵循這種「認真讀書,畢業找工作」模式的目的為何?是為求安定的生活與生命的富足抑或只是大家都這樣因而不得不為的隨波逐流?

 

在《圓夢的手紙屋》書中第一封信就提到了「以物易物」的觀念,亦即一個人有價值的並非只是金錢。

與金錢相較,一個人身上有著更多無法以金錢定價但價值遠勝金錢的資產,諸如智慧、創意、努力、忠誠…等。

每一個人都擁有這些資產,只是多數人都渾然未覺,因為他們認定世上唯一有價值的東西只有金錢。

 

當然,想賺更多錢的心態不是不好,反而是值得鼓勵的。

 

重點在於,你是否可以發掘自身的潛藏特質,並找到與之相符的工作,讓這些無形資產發揮最大的價值。

 

在投履歷表時,我們最優先考慮的通常是這家公司的規模或是任職後薪資多寡。

 

但我們卻常常忽略了這些問題:

「這份工作適合我嗎?」

在這份工作中我能學到什麼?」

「這份工作能使我快樂嗎?」

 

剛踏入職場的我們,對於未來都有著一份憧憬和夢想。

但若不去思考上述三個問題,只是抱著有工作就好的想法,不但對職業無法產生認同及歸屬,更會帶來許多後悔和痛苦。

 

在求職時我們過於重視公司規模及待遇的問題,而忘了審視自己的需求與想法,於是公司愈待愈苦悶、工作愈做愈煩躁,當初的夢想和憧憬也漸漸成為泡影。

取而代之的只有和同事一起埋怨生活無趣的隨波逐流。

 

手紙屋的十封信以一針見血的見解指出新鮮人對於職場的迷思。

在閱讀的過程中會不自禁地以為自己就是和手紙屋通信的諒太,在驚訝於自己對職場的認知是如此粗淺和狹隘時,更同時慶幸能及時提醒自己當初的夢想。

 

我想即將步入職場的新鮮人都該讀過《圓夢的手紙屋》,因為這不只是當頭棒喝,更是醍醐灌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dy1040 的頭像
    andy1040

    Nicholas Lou's Little Space

    andy104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