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們一直認為孩童的純真是人性中善的最完美詮釋與體現,但如果代表善的純真轉變為惡的原動力時,那麼這樣的惡是否將凌駕於其他的惡之上呢?

《魔女之子》書中真正令人感到不寒而慄之處並不在於犯行的本身,也並不在於兇手與被害人之間的關係,而是兇手看待自己所犯下罪行的方式。

在他的心目中,他是在幫助這些人上天堂。

天堂是最美好的,因為他愛他們,所以他有義務幫助他們上天堂。
在他的認知裡,他完全不覺得自己做錯事,甚至不認為自己是在殺人。他更深信自己所作的一切是出於善意、是出於愛的表現。

在作者莎賓娜‧提斯勒的筆下,我們看見對於愛與純真的最大扭曲。

最純粹的愛可以是最純粹的惡,而最自然的純真也可以是最令人不安的戰慄。
透過書中艾弟童稚的話語,我們看見艾弟的心理。於是對於艾弟的行為感受到的不再只是冷血和殘忍,從艾弟的角度觀之這些行為反而變得是如此合理、卻又同時令人寒毛直豎。

而故事最後作者特意留下「艾弟被安排住進利古里亞的收養家庭,該對夫婦本身有三個孩子,他們悉心照顧艾弟,令人感動。」這麼一段話,更是帶給讀者們不寒而慄的想像空間。


在這本書裡面的女性角色個性大多是鮮明而醜陋的。
如自私、惡毒又愚蠢的泰瑞莎;自以為為了女兒付出一切卻自我中心、愚昧無知的蕾吉娜;水性楊花的莎拉;教唆艾弟殺掉母親莎拉的艾爾莎。

但莎拉之所以水性楊花的原因是不是因為在成長的過程中並沒有從家庭得到自我認同,於是才在離開父母之後轉而利用自己的美貌在不同的男人身上尋求自我的認同及肯定呢?

這本書所指的魔女是莎拉,但造就出魔女的人又是誰呢?

是永遠不相信女兒、只會依照自己的認知去看事情,又喜歡扮演可憐角色的蕾吉娜?還是直到嚥下最後一口氣都還痛恨女兒沒有按照自己為她安排的路走的赫伯特?又或者是因為害怕莎拉的進門搶走她在家中地位的泰瑞莎?

而艾爾莎之所以會教唆艾弟殺掉莎拉則是因為在她生命中兩段刻骨銘心的戀情都是因為莎拉而成為無法挽回的悲劇。
於是在莎拉奪走了艾爾莎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男人時,莎拉在艾爾莎心目中的角色已不再是媽媽,而是仇人。
也正因為如此,艾爾莎才能如此冷血而殘酷地執行這個計畫。

愛情是沒有理性可言的,一如書封所寫:「母親的罪惡,是否要由兒女承擔?還是可以向她討回來?」
對於艾爾莎的行為該說是愛情的可怕,還是人性的黑暗與悲哀呢?


最後談到整個《魔女之子》的故事架構。

故事從馬歇羅發現莎拉的屍體揭開序幕,接著就開始倒敘莎拉的過去。
而在長達三分之二的情愛糾葛中,作者莎賓娜‧提斯勒呈現出的是足堪媲美希臘悲劇伊底帕斯的絕佳故事。

然而當我們沉浸在如此充滿戲劇張力的悲劇情節以致於幾乎忘記這是一本驚悚小說時,莎賓娜‧提斯勒筆鋒一轉,在最後的三分之一回歸到驚悚小說的本質:出人意料的兇手身分及案件真相、讓人不寒而慄的故事設定,加上和前三分之二情節因果密切呼應的鋪陳,一口氣將整個故事推到最高峰,帶給讀者最強而有力的震撼!

就整體故事觀之,莎賓娜‧提斯勒不僅掌握了同類小說的暢銷元素,甚至另闢蹊徑超越了同類小說的一成不變。

《魔女之子》這本書雖然定位在犯罪驚悚小說,但除了每一本犯罪小說都有的案件、兇手、死者,以及驚悚小說必備的出人意料爆點和戰慄氛圍之外,更融合了文學小說中會出現的親子衝突、人性悲哀等議題。

當一本小說包含著太多不同類型的元素時,能不能將這些元素做出均衡的整合,讓這些元素在書中是增加故事的張力及可看性而不是影響小說原本的定位及走向,絕對是對作者本身功力的最嚴厲考驗。

然而《魔女之子》的精采與完美在在證明莎賓娜‧提斯勒絕對是以高分通過考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y104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